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
随时随地自由阅读!
在知识产权服务领域,提起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下称同立钧成)总经理刘芳,很多人会挑大拇指称赞。从业20余年来,她代理的不少专利申请和专利诉讼案被业界奉为经典案例。全国专利代理行业首批领军人才、2013年度北京市优秀专利代理人等个人奖项,无不彰显着她取得的优秀成绩。入选第二批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让她在业界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然而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的采访时,谦逊的刘芳却很少谈及荣誉。多少年过去了,她还是那个以专业知识服务于企业创新的“知识产权人”。
雄心凌云百战多
1986年,刚大学毕业的刘芳先后走进了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那些年里,她接触到了大量的新技术,并逐渐对专利产生兴趣。于是,她在1994年参加并通过了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1995年到北京一家知名代理机构兼职担任专利代理人。在进入专利代理行业后,刘芳深刻地感受到专利代理的知识范畴是“技术+法律”,为此,她于1999年再入书山,开始法律硕士的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在这段工作期间,刘芳发现自己非常适于为发明人服务。“这是我最大的满足,同时我也认为这个行业有发展前景,故决定专职从事专利代理工作。”就这样,刘芳于2001年与几位朋友一起创立了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开启了新的征程。
对专利代理行业多年的坚守,早已让刘芳在身经百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诚恳地说:“在为发明人、当事人的服务中,我也收获了很多。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接到每一件案子时,她都会根据长期积累的诉讼经验和专业知识,尽可能多地给发明人一些有关专利布局和专利申请策略的建议,尽可能多地扩展技术内容等;而当面对被诉侵权的企业时,她则多方考虑应诉策略,权衡诉讼的利弊,从权利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帮助企业设计各种策略,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帮助他们。
奋力耕耘结硕果
“能从事专利代理行业,我是十分幸运的。”刘芳对记者坦言,她曾担任过数百件专利纠纷、专利无效案件的代理,“每件业务都是当事人给我的信任与机会,我因此非常幸运代理了若干知名案件。每件都给我留下丰富的积累,每件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特别是2012年代理的中国电池工业协会诉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等磷酸铁锂专利无效案,给她留下极深的印象。
“那个案件难度之大,堪称业界之最,其权利要求逻辑难度、技术难度、证据采集的难度,目前尚未有任何一件专利案能出其右。”刘芳回忆说,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等权利人的磷酸铁锂专利覆盖了包括磷酸铁锂等多种正极材料及其主要制造技术,是一个典型的“超级圈地型专利”。但磷酸铁锂作为新能源的主力,是动力电池的首选。我国作为磷酸铁锂的原材料加工、电池制造以及使用的三大全球市场之首,国内电动车等相关产业受该专利的影响程度不言自明。
2010年8月,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应电池工业等行业的众多骨干企业联合委托,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如果外方胜诉,中国电池生产企业每年要支付几千万美元的专利使用费。为此,我和同事从多方面深挖问题,从多个国家采集证据,向中科院专家请教,经过艰难的审查、行政二审,最终得到了理想的结果。”“啃”下这块“硬骨头”后,让刘芳感动的是,“原本以为是工作的本分,却得到了中国电池行业的普遍认可和广泛的赞誉。”她也因此多次受到一些不曾谋面的、从事动力电池研究、制造的专家们的衷心感谢。当年,这个案件在2012年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十大重大案件之一,也是唯一入选的专利权无效诉讼案件。
慧眼高瞻弄潮头
在专利代理行业里历练多年,让刘芳慢慢具备了“慧眼”。“不少企业缺乏专利意识、极易错失良机,在专利运用的策略上没有与其他策略有效结合从而未较好地运用专利权、设计出合适的诉讼策略。”正是长期的浸染,刘芳更多地接触到企业经营管理等各环节,她表示:“专利诉讼并非仅仅是专业问题,而更主要是经营管理问题。所以,只有从企业需求出发,才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实现创新发展。”
为此,近年来刘芳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社会公益工作中,一方面承担了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行业建设的若干工作,以期提高行业服务能力,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专业辅导;一方面担任了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网络知识产权委员会秘书长的工作,关注于“互联网+”、关注于“双创”创新创意保护的需求,希望能更好帮助初创起步的创新创意从业人员。面对创新创意转化为知识产权的普遍“痛点”--对于绝大部分创新创意人员来说,将自己的创新创意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意味着较高的学习成本、沟通成本、配合成本,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共享等现状,刘芳参与开发了便捷的“互联网+”创新创意保护平台。迎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刘芳开启了一段全新的知识产权服务之旅。(中国知识产权报 实习记者 黄盛)
结语
历经数月,第二批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部分代表的事迹已刊登完毕。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者的智慧光芒,看到了高校知识产权研究者的热情投入,看到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务实精神,也看到了知识产权服务业成长的轨迹。正是这些在各自岗位上演绎精彩人生的领军人才,让我们感受到了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此刻,我们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然而,我们对他们的关注将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