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
随时随地自由阅读!
“我有幸成为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备感责任重大,为知识产权教育事业贡献才智是我的骄傲。”日前,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黄玉烨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在今后的教学研究工作中更加努力,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立足平凡 甘于奉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优势资源,不仅关涉民族文化精神,而且还涉及民族经济利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2013年全国研究生暑期知识产权学校的课堂上,一位容颜娟秀、面带微笑的女教授正在给学生授课。她的讲授,深入浅出,内涵丰富,观点独到,发人深思,赢得了学员们热烈的掌声。这位女教授,就是知识产权教育领域的名师黄玉烨。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责任。自1992年从事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工作以来,黄玉烨20余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历经寒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成就了一部又一部学术著作,攀上了一个又一个学术研究的高峰。她将对知识产权教育和研究事业的热爱,融铸在平凡的教学与研究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以自己突出的教研工作成绩和不凡的学术水平确立了她在我国知识产权教育科研领域的地位。
“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培养人才,是我的光荣使命。”在黄玉烨看来,人才培养,是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根本和基础所在,而这也是作为教师最大的骄傲。
黄玉烨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更是有独到的方法,她的兼具学者儒雅与女性优雅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们。在黄玉烨的印象中,她经常可以收到学生们的问候,学生们对教师的深情让她感动,那种美好的感觉给她增添了进一步做好教学工作的动力。她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讲到,前一段时间去福州大学讲课,她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发短信说:“20年后再见黄老师风采依旧。”这顿时令她感慨万千,觉得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学生们的承认和理解。
博采众长 厚积薄发
作为一名教育科研工作者,黄玉烨始终将社会责任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出发点。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这一现象也引起了黄玉烨的关注,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她挤出时间,实地调研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深刻钻研了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她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在制度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首先应当解决的是保护模式问题,只有先确定其法律保护模式,才能在此框架下进行具体制度的建构。
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与资源价值的双重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显现出对公法保护与私法保护的双重制度需求。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作为一名博学多闻的学者,黄玉烨在知识产权领域深耕不倦,硕果累累,这与她丰富的访学与研究经历是分不开的,一系列的积淀让她具有了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前瞻思维。2004年,她应邀于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2006年,她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之后,她又应邀于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肯特法学院做访问学者。学以致用,是黄玉烨的特点。她在多年的学术研究中,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多年来,她先后主持编写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培训教材《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参加编写了21世纪高等继续教育精品课程《知识产权法》等。同时,她还参与了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进程。
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黄玉烨独立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文化部等部门委托的多个研究项目,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她并没有止步于教学与研究,还努力以自己所学为社会提供服务。
“我有幸赶上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之下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应该尽我所能,培养更多的人才,研究出更多的成果,为我国由知识产权大国迈向知识产权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一向务实的黄玉烨道出了自己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