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
随时随地自由阅读!
还记得6月北京那场说好的暴雨黄色预警么?直到气象资料显示,6月21日到24日,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达92毫米。小伙伴们还在惊呼,雨都下到哪去了。
之所以大家有这一感觉,是因为虽然暴雨预警同时发布,但各地暴雨却未同一时间抵达。
未来天气预报能否做到精细化预报?答案是肯定的!未来智能网格化预报可以提供基于你电脑IP地址和手机位置的降雨、风、温度、湿度、云量、能见度等的精准气象服务,打破“预报有雨很准,但雨没下到我这里”的奇怪现象。
智能网格预报到底能有多精细?
天气预报的演变是从定性预报、描述性预报向数字化、格点化预报发展的。
如何理解“网格预报”呢?可以这样比喻,就像地球上的经纬网一样,我们可以把中国以及每个城市所在的区域分解成许多个5公里×5公里、甚至1公里×1公里的网格,而公众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个的网格中,每个网格中的天气情况也会有所差异。
网格预报精细到什么程度呢?在时间上,部分省份甚至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报;在空间上,已有十几个省份可以实现3公里分辨率乃至更精细化的预报。
网格化预报的精细还体现在预报频率上。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的10天预报。
网格化预报提供了更为细致和丰富的预报内容,从原来的气温、风和天气现象单个要素细化到基本要素、环境气象要素、灾害性天气要素、海上气象要素四大类18个气象要素。
人工智能能否PK过预报员?
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在医疗、围棋等多个领域挑战人类。但气象是个更为复杂的系统,受影响的因素太多。比如降雨,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也下不下来;比如沙尘暴,风速太大只会让风在平流层“奔跑”,无法形成沙尘。
因此,在气象领域人工智能未必能够PK过预报员。预报员的优势在于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预报经验可以用来“喂养”机器和模式;而在模型和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主要转向对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等的气象服务工作。
目前,国家气象中心一批资深预报首席、年轻研发型预报员、IT工程师一道组成了大数据及智能预报团队。不仅将极大促进智能网格预报发展,还可能给气象预报服务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智能预报如何更好满足公众需求?
智能网格预报的初步目标是把全国分成5公里×5公里的网格,在这个基础上每隔1小时更新一次预报,如果遇到重大天气过程,更新的频率还会加快。
也就是说,如果还是同样一场雨,无论你身在北京哪一个角落,你得到的天气预报将是你所处的5公里网格范围内的天气预报。假如你在南边的某个“网格”里,那你和北边、甚至距离你不远的西南边、东南边某个“网格”里收到的天气预报是不一样的,你只需要在你所在地下雨前做好准备即可。
随着气象科技的发展,5公里和3小时,这两个数字会越变越小,这意味着网格预报的精细化程度会越来越高。气象部门从去年开始也在研制全球网格预报。这样一来,即便你走出国门旅游、做生意,也能享受到我国气象部门提供的贴心气象服务。
《经济参考报》2017.7.28 文/侯雪静